导读:京沪网约车新规意见征求稿发布,又给硝烟刚散去些的出行市场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1、“北京户口,有本地车牌,开的都是2.0L或1.8T以上排量的车,这条件,平时介绍对象都不好碰,现在滴滴都给你筛好了。滴滴新slogan——找对象,用滴滴。”
2、“上海户口,沪牌车,可兼职做饭,陪聊……约炮,哦不约个车呗。”
3、“滴滴一下,马上出嫁。”
滴滴、易到和神州也纷纷发表回应,易到表示“积极贯彻”,神州则用“无影响”来回应各地政策,而滴滴的反应最大,直接回应一篇长文“恳请”:
过去4年来,滴滴一直致力于扩大平台就业……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对车辆、司机门槛的规定,恐怕会一举抹杀滴滴过去4年为地方就业做出的大半努力。
从滴滴的反应看,这事儿还真有点严重。有人明确泼起了冷水:
“拿北京举例:出租车政府规定为7万辆,网约车也就只有20%的政策数据。也就是说北京8.4万辆运营车,其中只有1.4万辆配额给到滴滴、优步、易到等公司分,数量少了就拼服务和质量,涨价是一定的。滴滴或许会大量裁员并接触与各租赁公司的合作,减少大部分开支和分成……”
一去不复返的暴利时代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政策不明确时期疯狂补贴的网约车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曾经北上广深疯狂的“桔色星期一”——打个车3公里只花1元、司机能赚5元补贴那样“美滋滋”的日子,更是离人们越来越远。
也有人不以为然:“市场那么大,何必在意北上广深呢?”
话虽如此,二三线城市并不是滴滴的主战场。二三线城市的出行市场并没有如一线城市那样完全打开,城市小、交通比较方便,外加上人们同样有房贷压力但人均工资低,过日子就更加精打细算,打车并非出行首选。

滴滴的主要收入靠一线城市。新规意见征求稿用对待出租车的方式对待网约车,也许会让滴滴受到不小冲击。但是影响滴滴发展的可不止新规一个,它本身还面临更严重的问题。
滴滴的进退维谷
根据公开消息,滴滴出行已经拿到了12轮融资,估值接近340亿美金。这就像马拉松跑到了临界点,高估值下,若没有好的盈利,资本或许难以跟进。
滴滴又是明显烧投资人钱做市场,现金流的好看程度远大于主营业务的盈利。快车作为滴滴的主营业务,利润如何还得打个问号,更不用说像专车、顺风车这样用户更少的业务了。
滴滴出行app启动时推送的广告常不下3条,还有更多小广告穿插在app之中,何尝不是悄悄向着其他方式盈利靠拢的征兆。但对于管理层目标是“千亿美金估值”的滴滴来说,广告盈利更是杯水车薪。如果出行市场的准入数量和定价权又回到政府手里,大平台的优势也会逐渐被弱化。
此时,寻求市场规模成了眼下滴滴必然要走的一步棋。
还记得有位投资人曾说过类似意思的一句话,“怕的不是同类竞争对手,而是不知道哪一天,从哪个角落冒出来一个创业者,从更高的维度干掉你。”滴滴在急速扩张的时候干掉了一批又一批做巴士、代驾的对手,连陪跑的公司都只剩下几个。

如今,反而是滴滴自己需要“由攻转守”。不难发现,滴滴在8月合并了优步中国后,除了立即涨价,最大的动作就是战略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这一步,防守与合作的意义更大。
最后,处于行业垄断地位从来都不是安全的位置。2016年6月,可穿戴智能手环鼻祖Jawbone宣布计划退出手环市场,多款手环停产,将库存清出给第三方零售商,成为令人惋惜的衰落独角兽。这也有一个当初容易让人忽略的事实:一度做到手环口碑和销量金字塔顶端的Jawbone,靠着13轮融资,顽强地在硅谷生存了20年。
前有新创业者不断瓜分市场,后有投资人不断推着公司全速前进。新规和大趋势下,滴滴这才真正走到了一个分水岭。
快法务是国内首家一站式创业法律服务的网站,为创业及小微企业提供从股权合伙协议、公司注册、财税代理记账、商标专利、社保公积金、劳动人事、投融资法律顾问、合同审写、律师函等一站式的新型在线法律服务。为您的创业之路扫平障碍,一路保驾护航。
*本站所有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如情况属实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如您有优秀作品,也欢迎联系小编在我们网站投稿!联系方式:(QQ号)63062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