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格专利
连自身的技术方案都没有写清楚。 一条权利要求,两行字。
合格专利
好歹能把自己的技术方案讲得清清楚楚,至于保护范围就不管了,反正能授权就行。预计1980元发明专利代理费,能达到这个程度。 一条权利要求,一段长长的文字。保护范围不管怎样,至少能拿到一个专利证书。这个技术着实是不错呢,许可给了一家自行车公司,我还买过这个自行车呢,600元,折叠方式确实很新颖,后来被偷了。
良好专利
不仅仅能把客户自身的技术方案写清楚,而且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尽可能扩大保护范围。 发明人原先的技术方案是在蜂蜡中掺杂一些大粒盐,大粒盐被微波炉加热后就能将热量传到给蜂蜡。但撰写专利的时候,将大粒盐扩展为所有能够为微波加热的固态颗粒,而且还增加了一项制备方法。上述措施,不仅专利更容易授权,增加了权利稳定性,而且保护范围也有所扩展。最终,因为审查员检索到了比较接近的专利技术,因此将产品权利要求全都删除,将保护范围缩小到了制备方法而获得授权。
优秀专利
以进攻的心态去申请对竞争对手有用的专利,而不拘泥于自己开发的技术,目的本身就心存不良。这种策略,中国公司用得还太少,其实世界范围内用的也不多。我帮企业策划专利防御和进攻的时候,采用过这样的手段,但就不具体说了,仅作简单描述。
企业甲经常被竞争对手企业乙投诉发律师函,导致客户丙不敢购买企业甲的产品。策略当然是进行规避设计,告知客户企业甲的产品绝对不可能侵犯专利权。同时,企业甲申请很多专利,向客户证明自己的研发实力。而且,我与企业甲的员工一起到企业乙的产品线去拍照,回来就照着企业乙的产品去申请很多很多实用新型和外观。万一企业乙真的敢起诉企业甲的话,这些实用新型和外观都会被企业甲用来反诉企业乙。
企业丁研发了一项新产品,市场销量不错,也申请了若干项专利,被很多企业模仿。企业丁采取行动之前,就被竞争对手匿名提起了无效宣告,并且由于找到了很接近的德国专利,一项非常关键的实用新型被宣告无效了。其余几件专利,虽然也有一定的保护力度,但很容易被客户规避开。竞争对手为了确保不侵权,故意采取较为差劲的技术方案制造产品,以免侵权。我采取的策略,迅速申请一批关于该机器的零部件的外观设计专利。只要有一个外观设计诉讼打赢,竞争对手的整个产品都将被禁止销售。
完美专利
应该以邱则有的专利集群作为例子,看下第1项,在2004年1月20日,同一天提交255件专利名称相同的发明专利,主题名称都叫《一种模壳构件成型模具》,其技术方案的变化也就是下面四个图所类似的细节变化而已,这就叫专利布局。
然后他发起了100多件专利侵权诉讼,90%胜诉,看下图中密密麻麻的判决书,专利官司打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干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完美专利。
专利的质量是单个专利的质量,专利布局质量则是专利的数量、质量与可视化的统一体。关于专利质量的竞争维度如何提高?其实本质上竞争维度是专利布局质量,而不能简单地以一两件专利为准。
邱则有的案例证明了专利的数量首先决定了专利的竞争维度。当你只有一两件专利的时候,竞争对手要么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干掉你的专利。要么可以采取合适手段进行规避设计,避免侵犯专利权。但,像邱则有这样在一款产品上申请255个发明专利的时候,如何进行规避,避开了1个,怎么避开另外254个?如何进行无效宣告?一个无效宣告代理费3万元的话,255个需要765万无效宣告代理费,打一折也要70万。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永远都不要只用一件专利去起诉别人!!
要打专利战,必须打群架!!
单个专利的质量,也决定了专利布局质量。
可视化则是绝大多数发明人和专利代理人彻底忽略了的问题。
机械领域,写权利要求的时候,是采取“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A、B和C;A如何;B如何;C如何”,这样的描述好?还是“某产品,包括A如何连接B,B如何连接C”,这样的描述更好?
当然是前一种方式更好,因为更符合法官的判断习惯。可视化指的就是在侵权判断的时候,更容易被法官直观理解。
化学领域,写权利要求的时候,是采取“某组分,包括A多少份,B多少份,C多少分”更好?还是采取“某组分,包括A百分百,B百分比,C百分比”更好?
当然是后一种方式更好,因为侵权判断方式是把某组分进行化学分析,分析的结果是A、B和C的百分比,而不是A、B、C的分数。
电学领域,写权利要求的时候,是把服务器和客户端写在一个权利要求中好?还是把服务器和客户端写成两个并列独权更好?当然写成两个并列独权更好,因为诉讼过程中,服务器端很难取证,但客户端容易取证。
- 全部分类
- 注册公司
- 财税记账
- 商标知产
- 高新资质
- 社保人事
- 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