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导读
2016年1月8日,“快播案”庭审结束,人民法院则择期宣判。借由庭审直播以及网络平台公布的庭审记录,特别是各路媒体、大V的娱乐性解读,以及网友们充满幽默感的“脚踩贾跃亭”、“没想到你是这种薯片”等段子,一举将“快播案”及辩护人律师团捧上微博热门。
目录
- 1 技术是无罪的,有罪的是谁?
- 2 快播--历史洪流之下的大败局
- 3 为什么不转型之--未及时洗白
- 4 为什么不转型之--守身如玉,终身不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似乎已检验出人心向背。但人民日报适时发表文章称“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春雨欲来风满楼。
审判悬念闪忽,事件却很清晰。
作为将视频资源更方便送抵用户电脑屏幕的技术,自然仅是工具。工具被利用于非法用途,也实在不稀奇。在这个创业开花的时代,正如滴滴专车的合法性问题正处于深刻的拉踞战中一样,诸多新技术催生之下的新产品,面临着大量法律空白、政策不明朗甚至政策仍有阻碍,怎么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破冰者,而避免成为最终被消灭的快播2?答案是千万记住合理控制原则。
快播所应用的技术固然又好又妙,宅男怒赞、腐女惊叹,技术的进步也不设禁区。当微博网友们声讨贾跃亭举报快播时,大都信服一个道理:卖菜刀怎么管得了买了菜刀的怎么用菜刀?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但是创业者们、产品经理绝不可上道儿,因为法律上的道理可不是这样讲的。
当法律关于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尚无明确规制时,通常主管部门会出台政策来填充,政策稳定后,就会适时形成法律。政策及法律的形成规律,正是创业者们预见未来的奥秘。
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记住,法律对于利弊兼有的事物永远不会是放肆,而是加以克制。
网络视频在快播的通道中传送,由于数据量大、匿名性等客观技术原因,快播无法屏蔽所有的不良视频,从这个意义上说,快播是无罪的。但是,快播是否穷尽其合理手段过滤不良视频,就是“快播案”庭审中公诉人与辩护人激辩的焦点。大家明白了没有?即,技术应用者或产品经营者均有义务用尽合理手段消除产品和技术的不良影响,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开发者必须对其产品拥有合理控制。
举个例子。滴滴打车作为新生事物,也存在法律空白甚至政策障碍。滴滴打车能否合法化就在于其能否尽其所能地控制了安全性、漏逃税、司机雇佣关系问题,现在来看并没有,既没有采取有效的纳税措施,也没有解决司机的身份问题,因此政策和法律尚不能为其敞开。
再回到快播,其能够挣得宅男神器的称号,是100%的回光返照。不良视频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必将使其难以获得合法身份。
因此,作为创业者开发一款新产品,趟一段雷区是可以的,长远来看,一定论证清楚公司是否能对产品实现合理有效控制,有效控制之下是否还能盈利。
有些产品恰恰就是在不进行有效控制之下才能盈利的,这样例子我们不举。“快播案”的讨论中,很多人提到中国移动、QQ、阿里,殊不知,这三巨头绝不是依赖诈骗短信、黄赌毒群、假货才能盈利,他们从主观动机上也是要极力撇清关系的,所以他们不会出事。
在此申明,上述分析纯粹针对新兴事物获得合法身份的可能性,尽管笔者对快播深表同情。
当万千网友嘲笑公诉人的那一句“你为什么不转型”时,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回答是辩护人的那一句“为什么不让中国移动转型”,但其实,公诉人这句话恰恰是王欣本来应该抓住的救命稻草。
快播的宅男神器皇冠戴了数年之久,而且皇冠上的光芒越来越亮,说它是回光返照一点也不为过。待到快播于2014年初发布那篇令无数宅男心碎的《致快播用户书:我们涅槃在即》,当年跟快播一块趟混水的产品们早已经洗得白里透红。此时的快播,面临的已经不是业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在监管者眼中固化了坏孩子的形象,软肋被对手捏在手里,只消一纸举报信就足以令快播喝上一壶,如果对手撬动一点资源,快播就在劫难逃。
对于创业者,我们的建议是:一定多花时间研究政策走向和政策窗口期,咨询行业前辈、政治敏锐者和律师的意见,避免走了一段太长的灰色水路而来不及上岸。
没有大树底下可乘凉,快播蹒跚到2014年才发觉情况不对,停掉服务器。恰恰中国市场处于一个不怕警察上门就怕对手挖坟的半秩序时代,作为被对手盯上的猎物,这只猎物本来就体质虚弱,但仍要坚守一个人的幸福,几乎毫无悬念地迎来了被搞的结局。被联合抵制,被投诉,被行政处罚,被关停,被收押,直到通过法院的直播画面回到我们的视野里。
一个个国内很著名的企业,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这是《大败局》中的开篇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快播之死,王欣之灾,正是今日之大败局,而我们亲眼见证。
如果说像褚时健褚老这一代的大败局是一种时代的无奈,那今日之下的大败局却释放了希望。国家队逐渐退出竞争角色,法制的进步推动着规则意识渗透到公司经营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格局下,创业者想要寻求突破,一方面要在技术、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法律前瞻意识,把握政策窗口。
结语:
迅雷和百度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快播现象,为什么他们如今安然无恙?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合理运用规则手段来最大限度保证其合法身份,并且急流勇转。
从法律技术层面,“快播案”争议焦点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刑法上的“间接故意”,即是否对产品或服务传播淫秽信息具有知情和放任的态度,而没有进行合理控制。通过一些技术分析我们知道,快播采取了碎片化存储的方案,将一个完整的文件分别存放在多个服务器,这些文件碎片均无法单独打开。快播的逻辑是:正如一堆砖头不能成为房子,违法作品的碎片也不能成为违法作品。与此同时,快播亦开通110系统来打击非法资源。但我们知道,这些手段都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致使公诉人依据众所周知的事实反推快播放任不良视频的传播,抛开公诉人的诉讼技术问题不谈,在当前法治情况下,这样的逻辑已然足以致命。
由此可见,如果快播在商业模式探索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并邀请法律和政策专业人士参与风险评估,那么快播对转型、洗白的节奏把握也许就会更加准确。这正是现如今的趋势:商业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法律问题。
审判悬念闪忽,事件却很清晰。
技术是无罪的,有罪的是谁?
P2P播放技术及缓存加速技术,为无数小管道的用户提供了令人惊艳的体验,这一点经历过充满缓冲的早期视频网站的朋友们大概会同意。作为将视频资源更方便送抵用户电脑屏幕的技术,自然仅是工具。工具被利用于非法用途,也实在不稀奇。在这个创业开花的时代,正如滴滴专车的合法性问题正处于深刻的拉踞战中一样,诸多新技术催生之下的新产品,面临着大量法律空白、政策不明朗甚至政策仍有阻碍,怎么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破冰者,而避免成为最终被消灭的快播2?答案是千万记住合理控制原则。
快播所应用的技术固然又好又妙,宅男怒赞、腐女惊叹,技术的进步也不设禁区。当微博网友们声讨贾跃亭举报快播时,大都信服一个道理:卖菜刀怎么管得了买了菜刀的怎么用菜刀?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但是创业者们、产品经理绝不可上道儿,因为法律上的道理可不是这样讲的。
当法律关于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尚无明确规制时,通常主管部门会出台政策来填充,政策稳定后,就会适时形成法律。政策及法律的形成规律,正是创业者们预见未来的奥秘。
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记住,法律对于利弊兼有的事物永远不会是放肆,而是加以克制。
网络视频在快播的通道中传送,由于数据量大、匿名性等客观技术原因,快播无法屏蔽所有的不良视频,从这个意义上说,快播是无罪的。但是,快播是否穷尽其合理手段过滤不良视频,就是“快播案”庭审中公诉人与辩护人激辩的焦点。大家明白了没有?即,技术应用者或产品经营者均有义务用尽合理手段消除产品和技术的不良影响,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开发者必须对其产品拥有合理控制。
举个例子。滴滴打车作为新生事物,也存在法律空白甚至政策障碍。滴滴打车能否合法化就在于其能否尽其所能地控制了安全性、漏逃税、司机雇佣关系问题,现在来看并没有,既没有采取有效的纳税措施,也没有解决司机的身份问题,因此政策和法律尚不能为其敞开。
再回到快播,其能够挣得宅男神器的称号,是100%的回光返照。不良视频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必将使其难以获得合法身份。
因此,作为创业者开发一款新产品,趟一段雷区是可以的,长远来看,一定论证清楚公司是否能对产品实现合理有效控制,有效控制之下是否还能盈利。
有些产品恰恰就是在不进行有效控制之下才能盈利的,这样例子我们不举。“快播案”的讨论中,很多人提到中国移动、QQ、阿里,殊不知,这三巨头绝不是依赖诈骗短信、黄赌毒群、假货才能盈利,他们从主观动机上也是要极力撇清关系的,所以他们不会出事。
在此申明,上述分析纯粹针对新兴事物获得合法身份的可能性,尽管笔者对快播深表同情。
快播--历史洪流之下的大败局
快播之殇,直接原因在于藐视了产品合法性的根本——合理控制原则,但根本原因,却在于历史洪流席卷之下,未能激流上岸的大败局。当万千网友嘲笑公诉人的那一句“你为什么不转型”时,很多人认为最好的回答是辩护人的那一句“为什么不让中国移动转型”,但其实,公诉人这句话恰恰是王欣本来应该抓住的救命稻草。
为什么不转型之——未及时洗白
目前已成参天大树的QQ、百度、360、阿里巴巴等等巨头,都有过放松合理控制原则以争取活下来的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生硬地建议创业者要时刻把合理控制原则箍在头上,但是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都在政策窗口关闭之前成功逃出生天,实现洗白。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从改革开放走过来的民企都深有体会。快播的宅男神器皇冠戴了数年之久,而且皇冠上的光芒越来越亮,说它是回光返照一点也不为过。待到快播于2014年初发布那篇令无数宅男心碎的《致快播用户书:我们涅槃在即》,当年跟快播一块趟混水的产品们早已经洗得白里透红。此时的快播,面临的已经不是业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在监管者眼中固化了坏孩子的形象,软肋被对手捏在手里,只消一纸举报信就足以令快播喝上一壶,如果对手撬动一点资源,快播就在劫难逃。
对于创业者,我们的建议是:一定多花时间研究政策走向和政策窗口期,咨询行业前辈、政治敏锐者和律师的意见,避免走了一段太长的灰色水路而来不及上岸。
为什么不转型之——守身如玉,守身不嫁
乐视曾明确邀约收购快播,来自其他方的收购提议,想必所在不少。如果看到了今日的互联网江山之格局,不知王欣是否还会说不。没有大树底下可乘凉,快播蹒跚到2014年才发觉情况不对,停掉服务器。恰恰中国市场处于一个不怕警察上门就怕对手挖坟的半秩序时代,作为被对手盯上的猎物,这只猎物本来就体质虚弱,但仍要坚守一个人的幸福,几乎毫无悬念地迎来了被搞的结局。被联合抵制,被投诉,被行政处罚,被关停,被收押,直到通过法院的直播画面回到我们的视野里。
一个个国内很著名的企业,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这是《大败局》中的开篇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快播之死,王欣之灾,正是今日之大败局,而我们亲眼见证。
如果说像褚时健褚老这一代的大败局是一种时代的无奈,那今日之下的大败局却释放了希望。国家队逐渐退出竞争角色,法制的进步推动着规则意识渗透到公司经营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格局下,创业者想要寻求突破,一方面要在技术、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法律前瞻意识,把握政策窗口。
结语:
迅雷和百度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快播现象,为什么他们如今安然无恙?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合理运用规则手段来最大限度保证其合法身份,并且急流勇转。
从法律技术层面,“快播案”争议焦点在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刑法上的“间接故意”,即是否对产品或服务传播淫秽信息具有知情和放任的态度,而没有进行合理控制。通过一些技术分析我们知道,快播采取了碎片化存储的方案,将一个完整的文件分别存放在多个服务器,这些文件碎片均无法单独打开。快播的逻辑是:正如一堆砖头不能成为房子,违法作品的碎片也不能成为违法作品。与此同时,快播亦开通110系统来打击非法资源。但我们知道,这些手段都没有起到良好效果,致使公诉人依据众所周知的事实反推快播放任不良视频的传播,抛开公诉人的诉讼技术问题不谈,在当前法治情况下,这样的逻辑已然足以致命。
由此可见,如果快播在商业模式探索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并邀请法律和政策专业人士参与风险评估,那么快播对转型、洗白的节奏把握也许就会更加准确。这正是现如今的趋势:商业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法律问题。
(原创文段,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