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683-666

案例 与合同相关的常见法律误区

4076

• 文章导读
没有合同是万万不能的,但合同也不是万能的,过分轻视合同或过分依赖合同,是创业者常见的法律误区。
目录
  • 1  轻视合同
  • 2  认为合同可以约定一切

一、轻视合同

      很多创业者并不重视合同,自己随意起草或从网上搜来的合同都写得很糟糕,有部分条款根本无法执行或是无效的。有的创业者在网上看到了硅谷的一则新闻,就“创作”了一个条款,而老辣的对手心知该条款无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也不点破,谈判时还装模作样死也不答应这个条款,于是创业者暗自得意,觉得这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还有一些创业者轻信合作方的口头承诺,没有落实到合同上。

      对合同的不重视,也反映了对法律环境的理解。我不止一次听创始人提到,中国社会缺乏契约精神,把合同签好了也执行不了,等于废纸一张。同样地,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对创业有很大害处。合同的本质是对交易各方收益和风险的分配,交易过程和权利义务界定得越清楚,各方发生争议的可能性就越小。除了法律约束,合同也包含了商业约束和道德约束,白纸黑字写下来就能降低各说各话的可能性。很多合同之所以执行不了、执行不好,在道德因素之外,多系前期合同谈判不到位,埋下了发生争议的导火索。

二、认为合同可以约定一切

      很多创业项目不注意思考项目深层次的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一股脑推给法务或律师,希望通过和用户、对手的合同约定来规避,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实际是掩耳盗铃。

      首先,合同不能规避违法和违规行为风险,比如纵容侵权、色情内容的商业模式,仅通过用户协议要求内容上传者负责合法性,实际是不负责任的。其次,急于达成交易而不挑选合作方,试图通过高额的违约责任来约束对方,实际会形成逆向选择,即最后愿意接受这些条件的,违约概率也更高。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都是现实的风险(而且有时是一回事),必须在创业的开始就作为成本进行考虑,必要时必须相应地调整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