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初,供给侧改革的消息让“消费升级”一词突然变得火爆,似乎已经成为O2O、B2B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2016年将会是消费升级元年”,很快有人说道。创业者、投资人纷纷将目光锁定于此,大有不升级、不改革到底不罢休的势头。但在消费升级领域真的大有可为吗?
消费升级能如此火爆,不过是投资人在造的伪风口。
你们都想错了的消费升级
如果要认清消费升级的现实,必须先了解一点经济学——一般人是怎么花钱的:
消费升级,是消费者在“刚性支出”后剩余消费能力的再分配。刚性支出,就是衣食住行等必须花的钱。大多数人在收入从8000增长到10000的过程中,最先改善的还是刚性的东西。
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为7.4%。人们的消费能力确实在稳步增长,但老实说,还没到想象中“迅速”的程度。
在李杨个人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偏弱的2016年,很多投资机构追逐消费升级,是为了体现自己预见性和专业度。
各家投资机构不知道该投什么,但还要给自己的LP、创业者们一个方向指导。有些创业者不明确自己的定位,就会去迎合概念、盲目追随资本。O2O、陌生人社交……这些概念往往是投资机构为了项目更好融资在造的风口。
不要被投资机构的概念驱动,是创业者们首先要认清的现实。
创业该是自己去做什么,“套热点”不可能永远成功。回到创业本身,创业者还应该看透消费升级中商业模式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线下、线上没什么差别。线下的商业模式是“销售+产品”,销售是获客成本的支出,产品贩卖是获利。而线上的核心模式必遵从“流量+交易”,做流量付出成本,再用交易变现。二者要考虑的都是成本和现金流匹配与否的问题。
现在的大量商业模式,都忽略了用户的认可度、复购率和自身的不断优化。以为放到线上,就可以用现金流的方式去流血扩张,或许兴致来了,就打一打价格战。实际上,这些只是完成了各部门的KPI而已。
别再以为烧钱能再烧出像滴滴出行这样的创业“巨兽”,好的商业模式一定会越来越像天秤:一端是销售/流量的综合成本逐步降低,另一端产品毛利和品牌溢价不断加深,最终形成良性健康发展,让消费者更愿意为产品或是品牌买单。
投资人眼中的大坑和法则
消费升级时,一些领域又有了冒头的趋势。奢侈品电商、宠物服务、周边游、育儿专业教育、生态有机农产品,就是投资人最常说的“坑”。
在这些领域,创业者认识不清晰,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转变没做到完全适应,就容易踩坑。而且服务领域,还是属于“越重越细出真工。”
简单来说有两点。一个是服务行业本身,创业者需要回到最核心的指标,做到效率和管理再升级。另一个是创业者要调整从能够赚快钱的心态,转做长效生意。其实,很多业态都会产生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标的。
以下是总结出的创业6大基本法则,可供创业者们参考:
• 创业方向和时间点的选择。
拿高速公路、车、服务站做比喻,当年在淘宝上开店人还很少的时候,开店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开通就必须冲出去。等到开店的人一多,“道路”一拥堵,你就该考虑能不能像在高速公路设置服务站一样,为这些店铺做服务或是解决方案了。
• 痛点改造究竟能不能提高效率、收益,节约成本。
可能你会觉得某一个痛点的确很痛,像停车。但这究竟值不值得改?如果你去改造停车的商业模式,不如酒店多建一层停车场,那又谈何痛点改造。
• 社会分工在精益化与专业化,专业人做专业事社会效率才最高。
如果模式创新让专业人做“不专业”的事,比如上门美甲师、私厨厨师把更多的时间成本花费在了路途上,就是得不偿失。
• 搬运工、生产者、终端展示方的价值和社会平均收益率,都正在回归“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在两端,如生产者;低的在中间,如搬运工)。
如果创业团队位于“微笑曲线”的高点,创新就应该在如何提高这个点,如果位于“微笑曲线”的低点,就该思考往哪一端的高点走。
• 估值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的决策。
时下估值是未来收益的折现,社会最终受益价值才决定公司估值。
• 有些人会奇怪,为什么自己永远做不大?这时候,审视一下自己为什么去创业。
如果能抱着服务大众的想法,做好公益创业,也许能打开更大的格局。
最后,不谈元年和爆点,消费升级和改善的机会在哪里?主要是两大块:
如果做生活服务,入口离不开餐饮,抓住品质再向其它高额低频服务延伸;
如果做垂直电商,入口离不开服饰、3C等大的需求端,再向其它品类延伸。
整理自:达晨创投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请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转载自快法务)及本页链接。未按照规范转载者,快法务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